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頒獎典禮舉行

人民網上海1月6日電 (記者 曹玲娟)“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一幢花園式磚木結構洋房裡卻別有洞天,古色古香,琴聲幽幽。淮海中路1801號“幽篁裡”,以傳播古琴文化為己任。今天下午,一群巧克力成型機身著漢服的年輕人正在這裡參加一場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定向賽。

看一看手指勾挑抹剔,聽一聽“滄海一聲笑”,在體驗詩中意境的同時,還在用手機答題,題目都與場館主題相關。參加定向賽的這群年輕人,從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出發,走過土山灣博物館、上海電影博物館、大隱書局、徐光啟紀念館、張樂平故居等文化場所,通過線上答題、線下體驗,決出“名聞遐邇——最佳人氣獎”“翰墨流香——最佳作鳳梨酥成型機品獎”和“錦衣華裳——最佳服飾獎”。

最後一站是上海市群眾藝術館,這裡還有一場以“廿四節氣”為主題的徐匯“藝啟傳承”民俗手造集市,瓷刻工藝、木刻油印年歷、絲網印刷等十幾項手工藝體驗讓觀眾流連忘返,大廳裡搭起的舞臺上,漢舞、昆曲、越劇、詩詞唱誦輪番上演。

在濃鬱的傳統文化氛圍中,2017年市民文化粉狀成型機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頒獎典禮同時在上海市群眾藝術館舉行。上海市民文化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是2017年市民文化節中唯一一個貫穿全年的賽事。以知識大賽線下活動“講詩團”的成立作為全年開篇,10位名傢被聘為“講詩團”第一批“市民導師”,導師們深入社區結合當代生活為市民開展詩詞歌賦講座41場,在市民中掀起傳統文化熱潮。

隨後,大賽推出線上“每日詩品”174期,帶領市民“破解古詩密碼”、賞析古詩詞;文化雲線上瀏覽近300萬次,參與人次共計50餘萬。邀請谷好好、王佩瑜等13位戲曲名傢成立“賞戲團”,走進校園為學子導戲16場,又講又演又“打”,讓更多學子在歡聲笑語中學會欣賞戲曲、“迷”上戲曲,講座內容也同步在文化雲平臺播出。

知識大賽線上答題受到上海熱愛傳統文化的市民的喜愛、關註,題目分為“戲曲精粹”、“詩詞經典”和“民俗人文”三塊,網絡參與人數達133260人次。大賽過程中,發放13000餘本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讀本,傳播中華傳統文化,引導市民主動學習、瞭解傳統文化知識。

12月17日,200位選手匯聚徐匯區青少年活動中心決出百位傳統文化知識達人。今天,大賽更是用一場定向賽和民俗手造集市替代展演,市民們踴躍參與,為傳統文化奔跑,在現代化大都市的眾多文化場館中“再度邂逅”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在現代生活中生根發芽。

本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大賽,00後們綻放出奪目的光彩,在復賽300名選手中,00後及10後占40%,決賽200名選手占38%,最終13位小選手順利突圍成為百強。寶山區第一中心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薛梓岑,是一位10後,也是百強中年級最小的達人。媽媽是英語老師、爸爸是軟件工程師。為瞭鼓勵他參賽,爸爸媽媽和他一起做題庫,互相比賽,“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基,每個中國人都必須瞭解”,爸爸說。

從事證券投資的白領王菡在文化雲上看到大賽通告就點進去瞭,一答題就上瞭癮,比賽的過程於她而言是一次“懷舊之旅”,她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源於小時候父母讓背誦唐詩宋詞,讀書時候閱讀過的文學作品、常愛看的中央電視臺春節前各地民俗介紹。大賽讓她系統地回顧和復習瞭以前瞭解的知識,也學到瞭很多以前未曾接觸過的知識。

大賽評委、著名戲曲理論傢沈鴻鑫感觸良多,他介紹,傳統文化知識大賽中的戲曲知識大賽,在上海還是第一次,觀眾的斷層,是戲曲發展的瓶頸,以前孩子們從小就看戲曲,迷上戲曲,最後一輩子都愛看戲,如今的父母都很少看戲,所以孩子們也很難看到戲瞭。他很高興看到這麼多孩子來參賽,戲曲題目的答對率也很高,孩子們沒有放棄戲曲和中華經典文化,他說,讓孩子們、讓年輕人見到戲曲,肯定會“相見恨晚”,“戲曲不能隻是老年人的專利,更要成為年輕人的新寵。”
arrow
arrow

    fhr395jh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